
【摘要】
机械设备作为现代建筑施工的主要力量,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的同时,其安全隐患造成机毁人亡、家庭破碎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笔者结合3起机械伤害事故,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预防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机械伤害、原因分析、对策措施
引言
市政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随着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中小型施工机具等广泛运用在施工,施工现场。如:挖掘机、打桩机、平地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吊、洒水车、压路机、钢筋加工区各类机械、木工圆盘锯、登高车、电焊机、起重设备、混凝土罐车、插入式振动器等。各类机械的广泛使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加快施工进度提供可靠保证。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也带来了较多安全隐患。“隐患就是事故”,安全隐患造成机毁人亡、家庭破碎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笔者结合3起机械伤害事故,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对策措施。
一、施工机械事故触目惊心
1、事故一:移动挖掘机操作不慎致人死亡事故
事故概况:2019年12月29日14时45分左右,某建筑工地,因施工需要,需对灌注桩施工范围内场地进行沟槽开挖。一台挖掘机在灌注桩沟槽边缘进行打钢板桩的施工作业,挖掘机向灌注桩沟槽倾覆,挖掘机驾驶室部分同履带部分呈60度夹角,靠近沟槽一侧履带部分已陷入沟槽淤泥中,驾驶室在倾覆中与沟槽东侧水泥地面碰撞,受挤压后变形,陷入泥浆中,造成驾驶员1人死亡。事故设备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其前部装置为后购置的三节液压臂和1个液压钳(简称钢板桩作业机具)。
事故原因分析:事后发现沟槽两侧未见设置护栏及安全警戒线等标识。挖掘机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在钢板桩施工作业过程中未仔细观察施工现场的情况,未按照执行安全技术交底相关内容,擅自移动机械,违章操作,未能与沟槽边缘保持安全距离,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挖掘机移位至沟槽边缘施工,当时履带可能有一个部分在基坑投影面内,当挖掘机从西夹起一根槽钢逆时针回转至东南侧打桩位置时,挖掘机整体重心由西向东变化,最终导致挖掘机履带陷入沟槽中并发生整机倾覆。现场事故设备履带式液压挖掘机的机身,前部装置(3节液压臂,1个液压钳)非原厂原型号配套装置,臂长远大于该机型设计臂长参数。
间接原因:机械设备监管不到位,未及时制止违章作业,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机械停放时未避开作业通道。
2、事故二:汽车吊失稳侧翻致人死亡事故
事故概况:2018年12月13日10时30分左右,某建筑工地,汽车吊的支撑不稳发生侧翻,吊臂倒下将工人钱某(男,58岁)压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汽车吊的司机陈某对作业现场的危险性估计不足,汽车吊的左后支腿支撑垫停放不规范,导致汽车吊失稳侧翻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机械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范不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操作人员的冒险作业行为。
机械公司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致使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差。没有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现场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对作业现场缺乏安全监督检查,对机械公司汽车吊作业时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计不足,未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并整改。
3、事故三:吊物管桩坠落砸压桩机操作室致人死亡事故。
事故概况:2021年1月26日,某建筑工地,打桩专业分包单位的2#桩机班组根据工作安排,到研发测试单位进行打桩作业,其中李某操作2#桩机进行吊桩和压桩,钱某、周某负责在桩机下方进行两根桩之间的焊接。13时55分左右,李某操作桩机将一根PHC管桩起吊至75度角时,吊桩的平衡梁钢丝绳突然断裂,起吊中的管桩坠落砸压到桩机操作室,造成桩机操作室严重变形,李某被困在操作室内。距离事发处约70米处正在监护卸桩作业的总包单位安全员陈某军见状后,立即通过对讲机通知项目部,救援人员到场后对桩机操作室进行破拆,14时30分左右,救援人员将受伤的李某从桩机操作室救出后,送医院进行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打桩专业分包单位选用的钢丝绳破断总拉力小于施工方案中对钢丝绳的要求,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处于重载满载超载的状态,起重过程中断裂,吊物管桩坠落砸压桩机操作室,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打桩分包单位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相关施工人员将“采用平衡梁滑轮组连接方式进行吊装,两个吊点同时受力”理解为双根钢丝绳受力,在选用钢丝绳时未考虑滑轮对钢丝绳受力的影响,也未考虑折减系数,选用的钢丝绳破断总拉力小于施工方案中对钢丝绳的要求。
以上3起安全事故的鲜血一再揭示严酷的现实,尽管安全生产警钟长鸣,但有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仍然淡漠,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重工期轻安全,一味追求利润最终招致机毁人亡、家庭破碎的大祸,教训极其深刻,值得长久反思:
1、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施工单位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足,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2、机械设备管理不善。现场施工单位未建立健全机械监督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采购、租赁、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管。设备的使用单位普遍存在以租代管的思想误区,认为租用的设备所有的一切包括安全管理都由租赁单位负责,没有专职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查、监督管理,部分机械设备在进入施工现场时就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这就给施工过程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如:一些机械设备的金属构建存在弯曲变形或腐蚀现象,这些安全隐患进场前没有发现或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因成本高而未做整改。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安全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流于形式,施工单位未将安全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安全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设备使用前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有的签个名就算安全技术交底内容过,大部分设备操作指挥、司索人员无固定单位,属于短期临时工,流动性强。
4、现场安全监管缺失。现场监理单位未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较大一部分监理单位没有建筑起重设备专业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有关建筑起重设备专项方案的审查流于形式,签个名就算审核通过。
二、在预防机械伤害上必须加强预防有效管理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施工现场伤害事故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责任,重在落实。明确各类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责任。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量的充足。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确保施工现场事故的最小化,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一套统一的安全管理措施,明确规定安全责任、操作流程以及违规处罚标准,并确保所有施工人员能够严格遵守。其次,通过深入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列,逐个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不规范的行为、不安全的因素加强监控,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入手,加大现场安全管控力度,采用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对查出的隐患及时彻底地整改到位,确保施工全过程安全,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2、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
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把好设备进场验收关,加强对机械设备的采购、租赁、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进一步增强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其持证上岗并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定期对机械设备机械检查和维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现场租赁设备时,必须对审查相关资质,出租方应具备与出租设备相适应的营业执照,签订设备租赁合同时,应明确各方的安全管理责任。现场应有机械设备进出场登记,对进入现场机械设备进行查验手续。采购、租赁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品、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厂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垂直运输和吊装、提升机械设备还应出具有资质检测检验机构检测合格证,形成相应的验证资料。
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保养、安全检查制度,明确各类机械设备的保养内容、保养周期、责任人,督促相关责任人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并应有保养记录,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安全装置不完整或已失效的机械不得使用。日常的安全检查不容忽视。应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确保其能够正常运作。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工作环境,在实施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例行的监督维护,从而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稳定运行。若无重大发现,则应持续巩固现场管理,避免安全漏洞的产生。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关键在于人,将安全教育培训纳入施工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针对现场不同工种的作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操作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和危险预知能力,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现场技术负责人应对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双方签名。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交底内容操作,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现场作业操作人员应按照出厂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性能、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进行操作。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的处于完好状态,发现机械设备有异常现象时,应先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对每位进场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使现场每位操作人员了解操作规程、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在现场安全管理实践中,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是提高安全管理效能的关键,这一转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培养来实现。
4、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力度
监理单位应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增强安全检查力度和检查频次,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要做到更加细致检查,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及时进行跟踪复检。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监理单位工作,及时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鼓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要服从监护人员的指挥,实行多班作业的机械,应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施工管理人员应为机械作业提供场地、道路、水、电、机械设备等必备的条件,夜间作业应设置充足的照明。确保每班有现场管理人员在场。及时发现和制止操作人员的违章行为,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只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安全才有保障。
总之,机械设备在给我们施工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加大对周围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容易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其罪错不在机械而在不守规矩的人,施工者往往是安全管理不到位,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必须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加强现场安全监管。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机械设备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控,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应从被动处理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应付检查向自主管理提升,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跨越;同时,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机械设备管理,严格把好作业人员的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关、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关。严格设备的进场验证关、强制检测关、日常保养关、专人监护关、交接班关。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机械事故发生的概率。一句话,有效预防和减少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