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某企业使用聚氨酯泡沫材料做隔断,而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规定,该企业应采用难燃性装修材料做隔断。聚氨酯泡沫材料可燃易燃,且燃烧时易产生有毒气体。此外,该企业还存在焊接作业气瓶未采取防倾倒措施、生产场所违规住人等问题。
执法人员经询问得知,该企业平时只对消火栓被封堵、消防通道被占用等常见的、摆在明面上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对潜藏较深、不易察觉的隐患却疏于排查。
事实上,部分隐患平时看似“默默无闻”,但长期累积后危险性加剧,“地雷”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而这类隐患因隐蔽性强往往不易被发现,也难以被及时清除。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一些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能满足需要。现今,大学生就业趋向去大城市、进写字楼,较少有人愿意进工厂。不少企业特别倾向危化品企业难以招到专业对口、能力素质过硬的员工,人才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面对参差不齐的员工队伍,企业只能“矬子里面拔将军”,选择相对适用的人员到专业岗位,进而导致在面对专业性问题、深层次症结时,相关人员查不出、辨不明。
其次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仍不健全。当前,对于安全生产责任制,个别企业依旧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对于排查整治隐患,企业领导层面泛泛讲话部署,机关层面一般性通知安排,车间层面草草号召要求,班组层面匆匆填表应付,力度层层衰减,导致对一些反复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缺乏专业研判、深入分析,难以了解背后的形成机理,使得在企业内部排查整治“一阵风”过后问题依旧。
再次是一些企业隐患排查思路不科学、激励性措施不到位。在个别企业,安全培训往往安排得课时较少、内容较简单,不能将培训内容与隐患排查实际相结合,导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隐患排查思路不清晰,重显而易见的问题,轻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此外,员工作为最了解生产现场的群体,由于所在企业未及时强化培训、未建立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问题隐患日积月累、越攒越多。
笔者建议,企业应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安全生产学习培训,对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给予学费补助及相应奖励;建立隐患分级排查机制,安排专员负责排查解决隐蔽性、复杂性安全问题,必要时聘请专家给予指导;落实隐患排查奖励经费,通过经济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主动“排雷”。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